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
发布日期:2020-03-03 09:06:05
对党员实施思想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不同历史时期所面对的问题不同,教育的内容也随时势变化而不断更易和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进入执政时期,党组织获得了很大发展,党员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党员思想状况却较为复杂,这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组织积极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对党员尤其是农村党员进行了强化教育,其时结合农村党员思想状况开展的教育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对当前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亦有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党员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整顿限制到大发展的历程。据1949年下半年统计,在326万多地方党员中,农民出身的党员占83%,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到1955年已有17万个乡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农村党员近400万人。该时段的农村党员大都呈现出使用多、教育少的情势,因而,农村党员的思想状况非常复杂。
其时党员的思想状况主要呈现如下情形:一是相当一部分党员中存在着满足现状、不求进步的消极蜕化思想;二是一些党员觉悟水平低下,存在着严重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三是对社会发展的前途认识模糊。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方式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逐渐推广开来的,各种方式在实践中交互推进,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区委积极抵制和克服“党不管党”的教育现象,逐渐把对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当作党务工作的经常业务,实践中已然形成了一些可行的教育制度,包括党校集训和支部党课制度等。
党校集训农村党员通常是在中共中央出台相关政策后,各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统筹计划,先由中央或大区党委发出通知,各省召开有关会议,制订集训计划,编写集训教材。这种集训由省、区、县各级党校进行组织,其中,县级党校组织者居多。教育的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农闲季节,每期大约10-20天。农村党员中的一部分在县委党校学习,一部分由集训后的党员回村对留村党员补课和继续进行教育。
农村党组织还通过组织生活会、支部党课等形式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
集训毕竟时间短暂,仅为一种临时性教育,且不是所有的党员都能参加集训。因而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经常性的教育形式,即党课教育制度。
党课教员来源一是由县委、区委委员或县、区机关中有讲课能力的党员干部兼任;二是由支部中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支部委员或党员担任。有的地方则由县委、区委指派负责干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向党员教员传授教育内容,再由他们回去进行讲解。还有地方设有党课传授站,以基点进行传授,每月给党员上党课一次或两次。
另外,在支部统一领导下,以党小组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采取不定期的阅读、讨论、座谈等方式把学习推向经常化,从而使其思想逐步转变。
此外,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亦为一种经常性教育。在各种政治运动中结合中心工作,如土地改革、整党整风、抗美援朝、统购统销、普选、互助合作、生产竞赛运动等,研究党员的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工作,采取边教育、边行动、边学边用的方法,把具体工作的执行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来源:红土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