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为何被誉为“战争的奇迹”
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秉承蒋介石把上海建成“一个铜墙铁壁的城市”的旨意,于1月开始在上海构筑防御工事,5月上旬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上海战役开始前,国民党有守军20万,遍布市区内外的是4000多座钢筋水泥碉堡、1万多座永久和半永久掩体碉堡、数万颗地雷。天上有飞机,海上有军舰,陆地有装甲兵部队,汤恩伯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大上海,要成为攻不破、摧不毁的斯大林格勒第二。”解放上海,已经迫在眉睫,再看看国民党军的防御工事和守备力量,要想解放上海,又谈何容易。
“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打的不仅是一个军事仗,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仗,不仅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全城市,还要争取人心。”这是毛泽东的指示。陈毅形象地说:“上海之战好比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捉住老鼠,又不能把那些珍贵的瓷器打碎。”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三野制定了既要解放上海、又要保全城市的周密作战计划:战斗主要在城市郊外的宝山吴淞、月浦、杨行和浦东高行、高桥等地区进行,两翼迂回,重兵钳击吴淞口,“把敌军吸引到郊区歼灭之”,从而达到保全上海市区的目的。但吴淞周围是敌方防御的强点,因而采取这种战法,将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一场激烈的反复争夺战。
5月12日,三野发起上海战役。13日,解放军第29军奉命向月浦发起进攻,经过两昼夜鏖战,于15日拂晓攻占月浦老街。国民党守军除部分从水路逃走外,剩余兵力收缩钻进了“瓷器店”里,企图借有利位置坚守。
解放军战士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上海人民的支持下,使用步兵轻武器,以短兵相接的方式歼灭敌人,用实际行动奏出了一曲曲“听党指挥、纪律严明、不怕牺牲”的英雄赞歌。目睹了当年战斗的上海百姓回忆:“解放军战士一批一批倒下又一批一批往前冲,苏州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5月25日清晨,南京路上永安公司大楼的最高处“绮云阁”,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27日下午,杨树浦发电厂、自来水厂守敌缴械投降,上海市区宣告全部解放。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剧烈战斗中,电厂照常供电,水厂照常供水,电话局照常工作,城市没有遭到大的毁坏,“瓷器店”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苏联战地摄影师拍摄的解放军攻打邮政大楼的片子里描写道:“在此战役中,邮政大楼内没有丢失一件邮件,没有损失一件设备,没有遗失一份档案,可谓是一个战争的奇迹。”
上海市民推门出户看到的是,在自己家门口,成排的解放军战士全副武装露宿街头。上海老百姓们感到稀奇,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本色的军队,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攻入城市,打了胜仗,却坚持“进城不扰民”,占领了一个城市,下雨天居然不入民宅,就这么睡在潮湿的马路上。为了不影响市场供应和金融秩序,三野规定解放军入城后一律不允许在市区买东西,甚至部队吃的饭菜,也是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郊区做好,再送到市区。上海工商界知名人士刘靖基回忆当年的情景时激动地说:“几十年来从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真是出乎意料。”霎时间,香港和国外媒体上,醒目地出现了解放军露宿十里洋场街头的照片,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名扬世界。正如美国《生活》杂志所说:“国民党的时代已经结束。”
发布日期:2020-06-10 08:48:32
1949年5月进行的上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城市攻坚战。面对国民党军以钢筋水泥子母碉堡群为特征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坚决贯彻中央指示,周密部署作战计划,经过艰难作战,最终取得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双胜利,把上海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被誉为“战争的奇迹”。
“一个铜墙铁壁的城市”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不久,“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响彻了大江南北。为了守住上海,蒋介石亲自部署“保卫大上海”作战计划。1949年4月末5月初,蒋介石在上海复兴岛连续三批召集团长以上军官进行训话,要求国民党军坚守上海6个月至1年,“以待国际形势变化”。
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秉承蒋介石把上海建成“一个铜墙铁壁的城市”的旨意,于1月开始在上海构筑防御工事,5月上旬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上海战役开始前,国民党有守军20万,遍布市区内外的是4000多座钢筋水泥碉堡、1万多座永久和半永久掩体碉堡、数万颗地雷。天上有飞机,海上有军舰,陆地有装甲兵部队,汤恩伯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大上海,要成为攻不破、摧不毁的斯大林格勒第二。”解放上海,已经迫在眉睫,再看看国民党军的防御工事和守备力量,要想解放上海,又谈何容易。
“瓷器店里打老鼠”
上海解放对于全国解放有着特殊的意义。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帝国主义利益在华最集中的地方,亦因其还是远东第一国际大都会,外国侨民众多。上海的城市命运牵动着中国人民乃至世界的目光,如果解决不好,很有可能引起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使上海解放变得复杂化。
“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打的不仅是一个军事仗,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仗,不仅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全城市,还要争取人心。”这是毛泽东的指示。陈毅形象地说:“上海之战好比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捉住老鼠,又不能把那些珍贵的瓷器打碎。”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三野制定了既要解放上海、又要保全城市的周密作战计划:战斗主要在城市郊外的宝山吴淞、月浦、杨行和浦东高行、高桥等地区进行,两翼迂回,重兵钳击吴淞口,“把敌军吸引到郊区歼灭之”,从而达到保全上海市区的目的。但吴淞周围是敌方防御的强点,因而采取这种战法,将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一场激烈的反复争夺战。
5月12日,三野发起上海战役。13日,解放军第29军奉命向月浦发起进攻,经过两昼夜鏖战,于15日拂晓攻占月浦老街。国民党守军除部分从水路逃走外,剩余兵力收缩钻进了“瓷器店”里,企图借有利位置坚守。
攻打市区“一概不用重武器”
5月23日夜间三野发起全线总攻,分别从东、南、西三面攻打市区。为把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三野下令:攻打市区只准使用轻武器作战,一律禁止使用火炮和炸药。
在攻打邮电大楼时,敌人在楼顶制高点上不停扫射,不少战士在国民党的枪炮声中一个个倒下。此时的27军肩负攻城重任,军长聂凤智牢记陈毅的嘱托:一定要军政全胜!一定要把人民的损失减低到最低限度!他心里明白,一旦这些建筑回到人民手中,就不再属于资产阶级,而是成为了人民的财产,这才是“战上海的大义”。
解放军战士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上海人民的支持下,使用步兵轻武器,以短兵相接的方式歼灭敌人,用实际行动奏出了一曲曲“听党指挥、纪律严明、不怕牺牲”的英雄赞歌。目睹了当年战斗的上海百姓回忆:“解放军战士一批一批倒下又一批一批往前冲,苏州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5月25日清晨,南京路上永安公司大楼的最高处“绮云阁”,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27日下午,杨树浦发电厂、自来水厂守敌缴械投降,上海市区宣告全部解放。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剧烈战斗中,电厂照常供电,水厂照常供水,电话局照常工作,城市没有遭到大的毁坏,“瓷器店”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苏联战地摄影师拍摄的解放军攻打邮政大楼的片子里描写道:“在此战役中,邮政大楼内没有丢失一件邮件,没有损失一件设备,没有遗失一份档案,可谓是一个战争的奇迹。”
野战军到了城里不再“野”
在渡江战役之前,三野就制定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当中央收到陈毅关于“入城守则”的草案后,毛泽东很快就在来电上批复了8个大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对于不准开炮、不搞爆破、不使用重武器,部队坚决执行,而对于“入城守则”规定的“不入民宅”这一条,战士们有不同想法:“过去打仗,哪次不是住老百姓家里,上门板捆稻草,挑水扫院子,哪点做得不好?难道上海不是咱中国地盘?”“战士生了病,进房要点开水喝也不行?”不理解的声音不时发出,陈毅斩钉截铁地说:“入城纪律是执行入城政策的前奏,是我们解放军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见面礼搞不好,是要被人赶出来的。野战军,到了城里不准再‘野’,纪律一定要严!”对于“不入民宅”这条,陈毅要求各级干部下保证书,无条件坚决执行。即便有个别干部战士不够理解,部队也都模范地执行了入城守则。
上海市民推门出户看到的是,在自己家门口,成排的解放军战士全副武装露宿街头。上海老百姓们感到稀奇,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本色的军队,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攻入城市,打了胜仗,却坚持“进城不扰民”,占领了一个城市,下雨天居然不入民宅,就这么睡在潮湿的马路上。为了不影响市场供应和金融秩序,三野规定解放军入城后一律不允许在市区买东西,甚至部队吃的饭菜,也是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郊区做好,再送到市区。上海工商界知名人士刘靖基回忆当年的情景时激动地说:“几十年来从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真是出乎意料。”霎时间,香港和国外媒体上,醒目地出现了解放军露宿十里洋场街头的照片,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名扬世界。正如美国《生活》杂志所说:“国民党的时代已经结束。”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0年6月8日第6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